为迎接我校研究生教育25周年,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我校研究生院将举办研究生系列学术活动。5月9日,学校首届硕博学术论坛在国际报告厅隆重举行。本届学术论坛由研究生院主办。副校长卫海桥、常务副院长崔楠、全校硕博研究生近300人参加本次活动,副院长周思雨担任主持人。论坛由报告展示、学生提问、专家点评、颁奖等环节组成。主讲人分别为2020级博士生骆丽、2021级博士生汪才、2022级博士生张棋,3位博士生围绕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问题、基础问题、重大问题进行学术汇报。
张棋,男,满族,共青团员,机电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包括中科院1区TOP SCI论文10篇,发明专利3项,曾获2021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学业一等奖学金,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标兵,硕士学业一等奖学金及入学奖学金,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第二十二届中国磨粒技术学术会议优秀论文。
主讲内容
SiCf/SiC复合材料零件的低损伤加工是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为此,以SiCf/SiC复合材料的纳米流体微量润滑辅助磨削加工为研究对象,以材料去除机理和磨削质量演变规律为核心,以损伤控制方法为关键点,研究纳米流体微量润滑辅助磨削SiCf/SiC复合材料磨削去除特性及加工损伤演变规律,探讨纳米流体微量润滑辅助磨削SiCf/SiC复合材料的低损伤加工策略。该研究不仅对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零件高质量加工基础理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复合材料零件高性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及使役性能的提高均具有重要意义。
汪才,男,汉族,中共党员,航空发动机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中科院1区TOP SC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11篇,曾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年度人物,博士学业一等奖学金,学术新星一等奖学金,辽宁省航空宇航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首届全国空天博士生大赛复赛北京赛区16强。
主讲内容
航空发动机发展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受到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整机振动传递特性研究已成为热点研究问题。本研究建立双转子系统故障动力学模型,搭建双转子故障模拟试验台对系统故障进行试验模拟,解释了航空发动机故障信号传递时的频谱调制规律,基于振动信号实现了航空发动机故障快速溯源。
骆丽,女,汉族,中共党员,航空发动机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辽宁省航空宇航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结构强度、振动与噪声。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辽宁省教育厅基础研究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中国航发产学研合作项目、十三五装备预研共用技术项目、航空基金和企业合作项目等共12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共16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主讲内容
航空发动机结构效率提升是提高推重比的关键,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是提升结构效率的有效途径。低压涡轮轴在工作时承受复杂的气动力、机械力和热载荷等作用,导致结构局部应力过大而诱发损伤失效。以SiCf/Ti复合材料低压涡轮轴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复合材料宏观薄壁圆筒轴结构基本力学方程,推导控制方程并完成求解;建立张量内变量损伤模型,形成典型结构损伤刚度表征方法,开展基于跨尺度力学的复合材料轴结构力学特性和失效分析方法研究。
卫海桥对三位博士的学术报告进行精彩点评。他对每位博士报告内容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研究生学术论坛是学术交流的主要途径,是连接项目与科研的重要平台。每个汇报人针对研究背景、研究过程和研究前景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学术成果丰硕,研究工作饱满,但在版式设计、学术用语、研究现状、科研创新等方面有待提高,希望此项活动发挥长效机制,起到榜样引领作用,塑造沈航学子新风貌。
经过近3个小时的分享与交流,首届硕博学术论坛圆满落幕。研究生们相聚国际报告厅,交流汇聚智慧,碰撞产生火花,研讨孕育真知,展现了年轻沈航人的创新与活力,开拓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相信未来随着学术交流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这样的传承与创新将进一步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能力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