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74年,现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学历,并担任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涵盖仿生机器人、机器人控制、机器人机构学以及智能康养技术。在《Advanced Robotics》、《中国科学》、《机械工程学报》、《ICRA》、《IROS》等国际知名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30余篇被EI和SCI收录。此外,该教授已获得20项专利。
担任多项学术职务:IEEE ICMA2007-2014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及分会主席,IEEE IROS2006、2007、2008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及分会主席,IEEE ROBIO2007-2015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审稿人,并荣获IEEE ROBIO2007Finalist Paper Award。
科研项目方面,主持并参与了的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具有环境适应能力的蛇形机器人研究”、国家863计划“可重构月球车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CPG的蛇形机器人控制研究”、中国科学院月球车研究课题以及国家863项目“水陆两栖蛇形机器人研究”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此外还有10余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和30余项横向课题。
在机器人开发方面,该教授团队成功研制了蛇形机器人、履带机器人、全方位移动机器人、管道机器人以及发动机智能装配机器人等。
团队专注于航空装备设计、控制、信息处理与检测、系统集成等领域的研究工作。2018年10月,与捷克奥斯特拉法大学合作建立了应急机器人国际联合实验室,致力于军事、矿山、航空航天特种机器人的合作开发,以增强综合研究能力。2020年获批辽宁省航空航天装备与机器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在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集团等单位得到应用,解决了行业重大科研技术问题,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航空航天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研究。①开展面向航天的在轨制造技术研究;②开展面向飞机制造的工业机器人铆接技术研究;③针对航空企业需求,进行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包括移动机构、适应性机构及路径规划和导航。
(2)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研究。①针对灾后复杂环境的抢险救灾需求,研究智能识别与适应、特种机器人机构;②针对老年化社会需求,开展服务机器人研究,包括助残机器人和全方位移动机器人;③从仿生学、机械学、信息学等多学科融合角度出发,研究仿生机器人技术。
(3)面向航天军工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生产线的关键技术研究。主要进行发动机叶片制造与特种工艺实现过程的智能物流、自动化加工、智能检测、智能装配等相关技术研究。
毕业生就业情况:
团队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升,近年来主要进入航空航天军工单位、智能装备龙头企业及央属科研机构,就业方向与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代表性就业单位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航空工业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芯源微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国营芜湖机械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06工厂、朝阳市中心医院等。